人工繁育大熊猫是中国大熊猫保护计划的一个阶段和一个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让人工繁育大熊猫走向野外,去壮大濒危中的野外种群。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大熊猫野外放归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先后进行了两次放归,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现在第三次放归活动即将启动。熊猫频道将从即日起,全程聚焦此次野放大熊猫的精彩过程,直击放归现场,分享温馨时刻。敬请锁定熊猫频道,共同聆听大自然的呼唤。
大熊猫“张想”迈出回归自然第一步
性别:雌性
母亲:张卡
父亲:白杨
出生日期:2011年8月20日
出生地:雅安碧峰峡半野化环境
野化培训开始时间:2011年10月
2003年7月8日,在中国的卧龙,首次启动了“人工圈养大熊猫的野生放归试验”。两岁的雄性大熊猫祥祥背负着的重托,迈出了回归自然的第一步。
2007年2月19日,人类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意外发现。经推测,它是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
祥祥”在野化培训与放归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意外,但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教训,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经验和新的启示,对下一步的野化培训和放归有重要指导、警示和借鉴作用。
圈养大熊猫的成功放归可以调节各个相互隔离的生境单元中的大熊猫数量、交换血缘、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小种群的衰退和灭绝,同时,这也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
母兽帯仔野化,既要考虑母兽的情况:入母兽的来源、健康状况、年龄、遗传背景等,也要考虑幼仔的情况:如健康状况、遗传来源等,既可选择圈养繁殖的母兽帯仔野化,也可选择野外救护大熊猫母兽帯仔野化;培训的幼兽要求身体健康、生活力强。